AI賦能傳統(tǒng)港口:成本降8成,效率升3倍
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TOP120榜單上,中國已有31家港口上榜,更有7席躋身前10,但全球34個自動化港口中國僅占3席。中國港口自動化起步晚,但AI賦能或將使中國港口的智能化更具后發(fā)優(yōu)勢。
2019年5月7日下午,全球首部研究探討人工智能在智慧港口應用的藍皮書《AI賦能全局化智慧港口》在廣州發(fā)布。該藍皮書由《中國港口》雜志與西井科技聯合制作,并得到了畢馬威中國的支持。
西井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譚黎敏在接受算力智庫現場采訪時表示:“我們談論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yè)相結合,發(fā)布這樣一本藍皮書,是將科學技術與行業(yè)經驗做了一次完美的融合,也是希望以此為人工智能在行業(yè)的落地應用做一些啟示!
西井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譚黎敏
1 AI后發(fā)優(yōu)勢,或實現變道超車
據中國港口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陳英明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貨物吞吐量從1949年的1000萬噸,增長至2018年的143.51億噸,增長高達1434倍。
2018年雖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額仍增長13.3%。受益于亞洲區(qū)域貿易的強勁增長,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穩(wěn)定增長,但增速略低于上年。
在2018年度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TOP120榜單上,中國已有31家港口上榜,前10中,中國更占據7席。
譚黎敏坦言,通過科技手段降本增效,是現階段各碼頭的訴求,但目前中國碼頭的自動化水平與國外尚有距離。
據算力智庫梳理,世界自動化碼頭的發(fā)展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中國自動化碼頭還處于起步階段。截至2017年9月份,全球自動化集裝箱碼頭34個(含在建3個),其中全自動化碼頭13個,半自動化碼頭21個;歐洲10個,亞洲17個,美洲4個,澳洲3個。截至2019年3月,內地僅有廈門港遠海、青島港、上海港洋山四期3個自動化碼頭。
目前港口的自動化主要體現在集裝箱在港區(qū)的流轉環(huán)節(jié),含集裝箱識別、水平運輸、堆場裝卸等垂直運輸等環(huán)節(jié)。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自動化運營如果使用OCR等傳統(tǒng)技術,仍需要操作人員在后臺遠程操控,港口基礎設施無法進行自主決策,不同設施之間的互相協(xié)作更無從談起。
譚黎敏指出,自動化方案其實適用于新建碼頭,但現實是有更多的老碼頭,本身已經有港口設備,無法做大量基建改造。對于他們來說,自動化改造的靈活性不夠高,而利用AI就無需整體改造,可以局部升級。
“以自動駕駛卡車為例,1992年荷蘭ETC碼頭用路面鋪設磁釘的方式實現自動駕駛,它根據已經固定化的行駛路徑和軌跡,進行一定的編程式操作,這是自動化方案,而西井科技無人駕駛卡車的智能化體現在單車就具備自主定位、規(guī)劃和導航這樣的自主智能作業(yè)能力,且無需對原有基建路面做額外改造!弊T黎敏告訴算力智庫。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