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這劑猛藥,治不了特斯拉的病
近日,全球媒體紛紛報道,特斯拉首席執(zhí)行官馬斯克在內部郵件及社交平臺上宣布將在全球范圍裁員超10%,馬斯克更稱這是“讓我痛恨但必須做的決定”。
對于此次裁員原因,馬斯克解釋為:“隨著公司的快速發(fā)展,某些領域的角色和工作職能出現(xiàn)了重疊。在公司為下一階段的增長做準備時,降低成本并提高生產率就顯得極其重要。”
但從各媒體的側面報道來看,這場全球裁員遠比想象中的激烈及快速。據(jù)《鳳凰網(wǎng)科技》透露,有知情人士稱此次特斯拉中國的裁員比例遠不止10%,個別部門甚至高達50%。據(jù)《晚點財經》報道,有特斯拉北美員工稱在沒有接到人事部通知的情況下,已無法打卡。
在全球電動汽車行業(yè)進入“紅海廝殺”的當下,特斯拉做出“屯糧過冬”的準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但在短時間內開啟一場如此突然的大規(guī)模裁員,甚至有兩位高管相繼宣布離職,馬斯克下“藥”,是否下得有點猛了?
1“”裁員引發(fā)股價震蕩
在特斯拉宣布全球大裁員當日,公司股價便下跌超過5%,市值蒸發(fā)超300億美元,截至撰稿日為止,特斯拉的股價仍在下跌。
通常來說,以“降本增效”為目的進行裁員,對企業(yè)而言并不是壞消息,資本市場大多會應聲上漲。比如去年底蔚來宣布裁員10%,當晚在美股上漲4.5%,在港股漲幅更超過7%。
但來到特斯拉這里,其股價卻是不漲反跌,市場到底在擔心什么?
誠如馬斯克內部信所言,這些年特斯拉發(fā)展很快,即便經歷了2019年和2022年兩次規(guī)模不小的裁員,員工數(shù)量依然從2019年的48016人增加至2022年127855人,增長接近3倍。
從這一角度來看,馬斯克想要砍掉一些重復崗位并適當控制人員增長,似乎無可非議,但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復雜。
首先,在特斯拉公布裁員消息的同時,兩位高管也同步離職,分別是領導電池、發(fā)動機和能源產品開發(fā)的副總裁巴格里諾,以及負責公共政策與業(yè)務發(fā)展的副總裁羅漢·帕特爾,兩位都是特斯拉的“核心人物”。去年8月,特斯拉CFO扎克·科克霍恩也結束了在公司13年的工作。
目前尚不清楚兩位高管的離職與此次裁員事件有無直接關系,但短期內出現(xiàn)如此激進的裁員和關鍵人物的離職,也加劇了外界對特斯拉未來發(fā)展穩(wěn)定性的擔憂。
其次,此次特斯拉裁員背后并不僅是人員變動,也為在研項目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事實上,在馬斯克宣布大裁員消息前,公司內部似乎已有所感知。
比如特斯拉位于墨西哥的新工廠投產時間預計被推遲至2025年;今年3月,特斯拉上海工廠也傳出減產消息,美國得克薩斯州超級工廠也宣布將縮短Cybertruck的生產班次。
從這些變動中可以看出,曾經被極力推進的明星項目,也未必能在公司調整中獨善其身。比如此次離職的高管巴格里諾,其一直主導的是4680電池生產項目,但據(jù)《晚點Last Post》報道,這一項目至今仍未大規(guī)模量產,主要是因為成本和質量遠低于馬斯克預期,且在中國電池產業(y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4680 電池已經沒什么意義。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特斯拉內部掀起的不僅是一場人員架構調整,其背后還可能涉及企業(yè)發(fā)展方向的轉向,這些都加劇了資本市場的擔憂。
2“”特斯拉光環(huán)逐漸暗淡
當然,外界更為關注的,還有特斯拉是否真的能通過裁員實現(xiàn)“降本增效”。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特斯拉在電動汽車行業(yè)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但在電動汽車市場環(huán)境放緩且競爭者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的背景下,特斯拉的吸引力也在減少。
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為16%,但截至2023年12月,這一數(shù)字已下降至6.7%左右。即便在大本營美國市場,特斯拉的市場份額也從2022年的62%下降至去年的55%,特斯拉的主導地位正在下滑。
有業(yè)內人士預測,未來全球電動汽車的市場格局,將會是“一個特斯拉”和“九個中國汽車品牌”,由此可以窺見,在中國汽車品牌的夾擊下,特斯拉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從交付數(shù)量上來看,特斯拉在今年一季度也遭遇了嚴重的滑盧鐵,1-3月實際交付量僅為38.6萬輛,同比下滑了8.5%,且遠低于華爾街預測的平均值44.9萬輛。
這也是特斯拉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跌破40萬輛交付,也是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來首次季度交付同比下滑,而當時下滑的主要原因在疫情。
這或許也是特斯拉雖然已經宣布在全球裁掉接近1.4萬人,但仍難以撫平外界對其業(yè)績的擔憂,因為從本質上來看,特斯拉所遭遇的是一場持久的產業(yè)危機。
當前,整個電動汽車行業(yè)在退燒,競爭對手為了搶奪市場,在價格上不斷使出狠招,特斯拉在接招的同時,也因為不斷降價而拖累了公司的利潤率。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為17.6%,是過去四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但即便如此,頻繁降價似乎也并未讓特斯拉嘗到甜頭,據(jù)其2023年財報顯示,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公司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08.82億美元,同比減少了23%,是其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年度利潤下降。
其實并不僅是特斯拉,在車圈此起彼伏的“價格戰(zhàn)”下,消費者已經逐漸對促銷“脫敏”了,畢竟每一次車圈大降價之后,仍然會有更低的價格出現(xiàn),車企也會想方設法通過“增配”來降價。
“價格屠刀”越來越不好使,車企們的選擇其實也不多,要么是一步到位讓出更多利潤率,以低價拖垮對手;要么是以“奇招制勝”,以差異化突圍而出。
但對于馬斯克這位集“瘋子”“科技天才”“賭徒”等眾多標簽于一身的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其顯然更傾向選擇冒險之路。
3“”馬斯克押寶智能化
以特斯拉當前的利潤率來看,其并非沒有參與價格戰(zhàn)的資本。早在2020年9月,市場就傳出特斯拉將推出15萬元級別的汽車,馬斯克也曾親自確認,新款車型的成本僅有Model 3的一半。
業(yè)界認為,一旦這款車型推出,特斯拉將有望直接“降維打擊”中低端電動車市場。但沒想到的是,這款“平價特斯拉”一直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一直到去年底,馬斯克在財經電話會議上提到,這款主打性價比的新車型暫定名稱為Model 2,將有望于2025年推出。
這一消息也成為了特斯拉在車圈價格戰(zhàn)下的“有力支撐”。在過去數(shù)年,特斯拉的走量車型仍然只是Model 3 和Model Y,對消費者來說,特斯拉這些年是“沒有驚喜,只有降價”,他們也都等得太久了。
但目前來看,Model 2恐怕也會再生變數(shù)。今年4月,有消息指特斯拉將放棄Model 2項目,一些工程師已被重新分配工作,雖然這一消息很快便遭到了馬斯克的否認,但仍然可以看出Model 2的量產,恐怕還不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椤?/p>
目前來看,相較于提出“平價汽車”,馬斯克似乎對自動駕駛更感興趣。近日,馬斯克表示將于今年8月8日發(fā)布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
據(jù)《晚點 LatePost》報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為訓練大型自動駕駛模型建設的數(shù)據(jù)中心 Dojo 成了特斯拉最重要項目,特斯拉更降低了FSD的訂閱費用,希望借此獲得更多訓練數(shù)據(jù)。
馬斯克曾經表示,如果實現(xiàn)不了完全自動駕駛的能力,特斯拉的價值將“基本上歸零”,其甚至在X平臺贊同了一位網(wǎng)友的說法,認同無人駕駛出租車將“殺死”公共交通。
從特斯拉的發(fā)展歷程,其生來便抱著改變汽車產業(yè)的初衷,而馬斯克作為一名冒險愛好者,從他用大半身價支持 SpaceX 造火箭這點來看,它也不是一個甘于平凡的人。
只是,對于馬斯克而言,這是一場冒險;但對于特斯拉而言,這卻是一場豪賭。相較于打造一臺“平價汽車”,特斯拉押注全自動駕駛的不確定性顯然要大得多,過往的風險偏好造就了如今的特斯拉,但未來的其能否再次押注成功,則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原文標題 : 裁員這劑猛藥,治不了特斯拉的病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7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
10 瘋狂智駕,踩下“剎車”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4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