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2025-04-30 14:07
光子星球
關注

撰文 | 胥   植

編輯 | 王   潘

在短短幾年內“飛上枝頭變鳳凰”的賽力斯,開疆拓土的勢頭正越發(fā)兇猛。

4月28日,賽力斯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招股書顯示,賽力斯營收從2023年的358億元人民幣暴漲至2024年的1451億元,同比增長305.5%,而毛利率則從7.2%增長至23.8%。2024年,賽力斯扭虧為盈,從2023年的凈虧損24億元,轉變?yōu)?024年的凈利潤59億元。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賽力斯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理想之后,全球第四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有尚未證實消息,此次IPO賽力斯計劃募資156億港元。據招股書信息稱,募集資金的70%將用于研發(fā),20%用于影響渠道、海外銷售及充電網絡,10%用于運營資金。看起來,賽力斯正在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若此次IPO成功,賽力斯也將成為繼長城、比亞迪、廣汽、東風之后的又一家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車企。

從各方面來看,這家昔日的邊緣車企,正在快速邁入頭部陣營,但在快速增長的背后,賽力斯的“隱憂”亦逐步凸顯。隨著鴻蒙智行隊伍的日漸龐大,賽力斯正在失去華為的“獨寵”;同時盡管問界M8已為賽力斯SUV矩陣補上最后一塊拼圖,但其產品線仍舊稱不上“豐富”。

不說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有多大,想要守住當下的“江山”,賽力斯同樣需要花費大力氣。

小康已不止“小康”

1986年,23歲的張興海拿出8000元的全部身家投身商海,早期主要做彈簧、減震器等汽車零部件。2000年之后,隨著面包車行業(yè)的興起,張興海與東風成立了合資公司,東風小康正式誕生。

在汽車下鄉(xiāng)的風潮下,隨著王寶強的一句“駕東風,奔小康”廣告語,東風小康迅速成為國民級“神車”,與長安之星、五菱宏光在面包車市場三足鼎立。

雖然看起來是一家傳統(tǒng)得不能再傳統(tǒng)的車企,但張興海早早關注到了市場變化,認為面包車不是長久之計,新能源才是“彎道超車”的趨勢。

2016年,小康股份在硅谷成立了新能源子品牌SF MOTORS,只比“蔚小理”晚了一年。兩年后,SF5和SF7兩款概念車發(fā)布,SF MOTORS殺回國內,更名為賽力斯。2020年,賽力斯SF5量產上市。不過在彼時新勢力的一片“血海”中,SF5更多充當的是“炮灰”角色,當年銷量僅為700多輛。

就在這時,賽力斯遇見了華為:一個急需智能化突破提振銷量,一個正遭遇外部制裁,在車企合作談判中屢屢碰壁,雙方一拍即合。

余承東曾感嘆,“張總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和決斷力,那時華為還沒有做整車經驗,很多國企央企都沒看懂(智選模式),但張總果斷選擇和華為做深度合作,全力以赴,不扯任何事情”。

正是張興海的這份魄力,讓賽力斯迎來了脫胎換骨。2021年,引入華為HI模式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再次發(fā)布,在華為光環(huán)的加持下,當年銷量超過8000輛。當年底,雙方深度合作的品牌問界AITO正式發(fā)布,于次年開始交付的M5,在2022年拿下了7.5萬輛的銷量。

而隨后的問界M7和M9兩款車,更是讓賽力斯迎來了全面爆發(fā)。其中M7在2024年交付20萬輛,穩(wěn)坐國內市場30萬元級國內市場最暢銷自主品牌車型,M9則在2024年交付超過15萬輛,成為國內市場50萬元級車型銷量冠軍。

可以說,牽手華為的賽力斯,直接跳過“奔小康”階段,進入了“全面富裕”。但這份成績的代價,也開始顯現。

雙贏亦是“雙刃劍”

2021年,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所提出的“靈魂論”,代表了車企與華為合作中的廣泛擔憂,即一家獨大的供應商會成為靈魂,而車企則淪為軀體,自主權和話語權都將逐步喪失。

盡管上汽很快自己“打臉”自己,在近期全面擁抱華為,并推出全新品牌“尚界”,但這更多是困境之中的一種無奈妥協(xié)。

搭上華為的賽力斯,“起飛”是事實,被“牽著走”也同樣是事實,雖然這的確是一筆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如同余承東此前所說,當初曾拒絕華為的車企,如今正排著隊等待與華為的深度合作。

除了主導權不夠強之外,賽力斯或許也在與華為的合作中,被分走了不少蛋糕。以2024年上半年數據為例,賽力斯營收約650億元,凈利潤16.25億元,而華為引望同期營收104.35億元,但凈利潤卻高達22.3億元。

當然,賽力斯和引望的業(yè)務模式不同,并不能簡單認定表賽力斯就是“吃虧”的一方,但毫無疑問的是,相比華為,賽力斯掙錢要“辛苦”得多。

不過好在汽車產業(yè)具有典型的規(guī)模效應,隨著銷量的擴大,賽力斯的利潤還將呈指數級上升,典型例證是去年下半年賽力斯營收約800億元,相較上半年并無大幅提升,倒是凈利潤超過43億,幾乎翻了三倍。

與此同時,賽力斯和華為的綁定關系還在繼續(xù)加深。2024年,賽力斯先是25億元買下問界商標,接著又斥資115億元購買引望10%的股權,可以說,賽力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堅持與華為“共進退”。

抱得越緊的同時,賽力斯從華為獲得的助力,將越來越少。這一方面來自于“智駕平權”的開展,隨著其他車企在智駕領域快速補足“短板”,賽力斯的華為智駕優(yōu)勢身位正在被快速拉近。

我們此前曾有過分析,在華為的“開枝散葉”之下,搭載華為智駕的產品越來越多,智能化配置相當的情況下,更多需要比拼的又回到了全方位的硬實力,與巨頭車企們相比,賽力斯的研發(fā)、供應鏈管理,包括銷售等方面的基本功還需要進一步修煉。

另一方面,賽力斯身上的華為“光環(huán)”紅利也在減少,尤其是智界、享界、尊界等新成員的加入后,賽力斯雖然還稱不上“失寵”,但華為的品牌賦能無疑被分散。

其中智界更已經對賽力斯形成了沖擊,與問界M7的價位和配置均屬同一段位的智界R7,在近期快速崛起,已經連續(xù)幾個月成為了鴻蒙智行體系的“銷冠”。

從早期的華為大力扶持,到如今不可避免地站在了自力更生的十字路口,賽力斯的未來發(fā)展可能更多要靠自身拼搏了。

“向外還是向下”的抉擇

“獨立持家”后,賽力斯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證基本盤的穩(wěn)固。從過往成績來看,賽力斯單個車型的高速增長期往往只有1-2年,以M5為例,經歷了2022年的“狂奔”后,在2023年中期開始出現下滑,直到M7上市后局面才有所好轉。

而從近期的銷量來看,M7與M9也出現“拐點”信號,相比于去年10-12月份的平均銷量,今年1-3月,這兩款車的銷量均有退步。

下滑的一個因素是進入車市的傳統(tǒng)淡季,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較去年底的銷量,小鵬、理想、零跑等新勢力對手們并沒有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小鵬和零跑相比去年同期還實現了大幅上漲。

新產品的M8發(fā)布也是賽力斯其他產品銷量乏力的重要原因,M8上市24小時大定突破3.2萬輛,不足半月已超過6萬輛。

不難發(fā)現,當M5遇冷時,有M7救場,當M7和M9遇冷時,有M8救場,那么M8之后呢?賽力斯已經是時候拿出B計劃了。

除了招股書所提到的海外路線之外,拓寬產品線無疑是賽力斯急需考慮的命題。正如前文所分析,賽力斯的產品路線可能并非完全由自身決定,或許還得考慮鴻蒙智行的整體規(guī)劃,例如推出轎車的話,將直接與智界和享界進行碰撞。

盡管華為對于“左右互搏”可能并沒有太大意見,但太早的“兄弟鬩墻”對于其生態(tài)的長期發(fā)展并非好事,吉利在去年極力收縮整合旗下子品牌正是例證。

那么留給賽力斯的選擇就只有MPV和小車。雖然MPV領域略為“藍海”,但嵐圖夢想家依然是華為的忠實擁躉,對于賽力斯來說,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另一個選擇是依托在高端領域的積淀,推出更年輕化、更具性價比的產品。這一點小鵬已經趟出了一條成功路徑——依靠品牌力和產品力,在中低端領域實現“降維打擊”,MONA m03和P7+的熱賣正是得益于此。

不過這一選擇同樣是把“雙刃劍”,我們此前曾多次分析,“以價換量”固然能帶來短期的銷量爆發(fā),但對于品牌的長期形象則是個不可逆的損傷,其中的利弊得失,還得賽力斯來進行權衡。

當然賽力斯也可以學習蔚來,通過推出全新子品牌來規(guī)避中低端產品對主品牌的傷害,眼下賽力斯或許還不需要邁出這一步,但拉長時間線來看,賽力斯終究將面臨抉擇。

一邊是對高端領域虎視眈眈的一眾對手,一邊是暗潮涌動的華為系“隊友”,賽力斯在未來幾年的局面不容樂觀。

新能源轉型、牽手華為,可以說正是張興海的前瞻性和果斷,造就了賽力斯的“神話”,如今問界已經完美承擔了“打天下”的重任,之后如何在“守江山”的同時還能開疆擴土,或許又到了需要張興海站出來的時刻了。

       原文標題 :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