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映恩生物IPO,一場資本對賭下的造夢游戲

2025-04-11 17:30
醫(yī)曜
關注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打造“中國版第一三共”需要多長時間?朱忠遠給出的答案是五年。

靠著從第一三共挖角而來的多個重要研發(fā)人員,以及創(chuàng)始人朱忠遠在醫(yī)藥創(chuàng)投圈的強大號召力,映恩生物僅用五年時間就搭建了涵蓋12條ADC管線的在研產品矩陣,并與多家大藥企達成了總金額超60億美元BD交易。

受益于此,公司的估值也從最初的1450萬美元,飆升至IPO前的2.69億美元,翻了近20倍,成為醫(yī)藥圈寒冬下的新晉黑馬。4月15日,映恩生物更進一步登陸港股市場,實現“上市夢”。

然而光環(huán)之下,映恩生物的IPO更像是一場不容有失的資本突圍戰(zhàn)。在IPO前的融資協(xié)議中,映恩生物簽下了對賭條款:若未能在2025年前成功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以年利率10%~30%贖回其所持股份。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總負債為26.24億元,其中流動負債總額為25.61億元。同期,公司的總資產為15億元,現金及其等價物為11.3億元。顯然,映恩生物已負擔不起任何股票贖回要求,而IPO成功則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上市并非故事的終結,而是一切的開始。完成“對賭”后,映恩生物后面的故事又該如何演繹呢?

01ADC賽道的“最強黑馬”

誰是中國ADC賽道的最強黑馬?映恩生物必然榜上有名。這家成立僅五年時間的創(chuàng)新藥企,如今已經擁有12條ADC管線,其中7條已經進入臨床階段。

當然,數量并不能與企業(yè)的競爭力完全掛鉤,畢竟ADC連接子、毒素、彈頭的模塊式結構決定了ADC產品要堆數量并不算難事。相比之下,海內外藥企對映恩生物ADC資產的瘋搶更能說明問題。盡管尚未有產品獲批上市,但最近兩年映恩生物的license out交易就沒斷過。

圖:映恩生物BD交易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2023年4月,映恩生物產品首次獲得海外藥企的認可。BioNTech以1.7億美元首付款,潛在總金額超15億美元的里程碑款,拿下了映恩生物HER2 ADC產品DB-1303和B7H3 ADC產品DB-1311。此次引進是BioNTech首度涉足ADC領域,但卻選擇了ADC最卷的HER2靶點,不難看出其對映恩生物的產品還是寄予了厚望。

DB-1303是映恩生物開發(fā)的首款ADC,在毒素上其選擇了新型拓撲異構酶-1抑制劑P1003偶聯而成。臨床前數據顯示,P1003有助于增加DB-1303的用藥安全性。DS-8201棘手的間質性肺炎問題在給藥期和恢復期的猴子中并未出現。2023年ASCO會議期間,映恩生物首次公布了DB-1303在I/IIa期全球臨床試驗的初步結果:截至2023年1月13日,在HER2表達實體瘤患者中,所有劑量水平的未確認的ORR及DCR分別為44.2%及88.5%,既往的治療線數中位數為7。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領域也是如此。在內卷的HER2 ADC領域,為了加速DB-1303的快速上市,映恩生物差異化選擇子宮內膜癌作為開發(fā)的第一個適應癥,如今這款藥物已拿到FDA的快速通道資格,不過能夠上市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此后,映恩生物又先后達成了多項授權交易,交易對象既有海外大藥企GSK,也有國內百濟神州,映恩生物研發(fā)管線里已經進入臨床的ADC資產幾乎要被一掃而光。

其中美國創(chuàng)新藥企Avenzot對于映恩生物的期待更是毫不掩飾,公司創(chuàng)始人此前直言:“在看到百利天恒與BMS的BL-B01D1之后,我們看到了這款藥物的漏洞,特別是與安全性有關,而基于DB-1418臨床前數據,我們認為它可能是同類產品中最好的產品。”

依靠源源不斷的license out,映恩生物雖然尚無產品上市,卻也獲得了近20億元資金收入,未來更是有機會獲得的潛在總交易額更是超過50億美元。

02黑馬如何煉成?

通過映恩生物招股書不難發(fā)現,映恩生物的ADC資產并不完全依靠內生,而是從國內企業(yè)手里買下抗體,再經公司的平臺構建為ADC,這是映恩生物的一貫做法。

例如公司的HER3/EGFR雙抗DB-1418,其中HER3抗體便是映恩生物花了125萬美元首付款買下的。隨后,映恩生物憑借DIBAC平臺開發(fā)了這款ADC。2025年1月,Avenzo以5000萬美元首付款拿下這款藥物。此后,映恩生物又相繼從達石藥業(yè)、和鉑醫(yī)藥、藥明生物手中低價買入了B7-H3/PD-L1、B7-H4、B7-H3等單抗。

透過現象看本質,映恩生物的模式像極了傳統(tǒng)加工業(yè)。通過低價采購模塊化耗材(靶點),在經過系統(tǒng)性的改裝,最終形成ADC管線,并擇機授權給海外大藥企。

映恩生物這一模式的成功,離不開公司手里幾個ADC平臺的價值。對于ADC企業(yè)來說,技術平臺很關鍵,是擴充管線深度和厚度的關鍵。目前,映恩生物成功構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體偶聯平臺)、DIBAC(創(chuàng)新雙特異性抗體偶聯平臺)、DIMAC(免疫調節(jié)抗體偶聯平臺)、DUPAC(有效載荷抗體偶聯平臺)四個ADC平臺。

圖:映恩生物四大平臺,來源:公司公告

其中,最主要的技術平臺就是DITAC。這是映恩生物主打的第三代毒素ADC平臺,亮點是映喜樹堿類毒素,對標的便是第一三共的Dxd技術平臺。按照映恩生物的說法,這一平臺腫瘤靶向性藥物釋放更精準、療效更好、治療窗口更寬。

那么問題又來了,映恩生物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搭建出這么多ADC技術平臺的?對于這個問題朱忠遠將其可以歸納為兩點:“洞見”和“執(zhí)行”。“洞見”是指映恩生物富有ADC研發(fā)經驗的團隊;“執(zhí)行”是指映恩生物各個職能團隊之間無縫銜接的配合和高效的執(zhí)行能力。

這的確透露出來了一部分映恩生物成功的關鍵:研發(fā)團隊。映恩生物幾乎快把第一三共的臨床開發(fā)團隊打包挖回國內。映恩生物研發(fā)團隊的首席科學官兼美國公司總經理邱楊,曾擔任第一三共轉化醫(yī)學高級總監(jiān)和全球ADC項目聯合主席等要職,其成名作便是第一三共HER3 ADC。

除了邱楊,公司的科學顧問委員會里的不少領導都和第一三共有淵源。其中,Antoine Yverb博士曾擔任第一三共的執(zhí)行副總裁以及腫瘤研發(fā)全球負責人,是第一三共全球腫瘤管線開發(fā)的關鍵領袖,對DS-8201的成功至關重要。映恩生物管線中的TROP2、B7H3 幾個進度靠前的ADC,也都是第一三共管線中有成熟開發(fā)經驗的品種。

03“攢局”的代價

映恩生物ADC“最強黑馬”光環(huán)背后,創(chuàng)始人朱忠遠在創(chuàng)投行業(yè)的經驗,從資本的角度給映恩生物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創(chuàng)立映恩生物之前,朱忠遠先是在醫(yī)藥創(chuàng)投行業(yè)摸爬滾打超過20年,曾擔任通和資本、藥明系旗下風投毓承資本的合伙人,并且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參與投資和孵化過基石藥業(yè)、甘李藥業(yè)、華大基因等數十個醫(yī)藥健康領域的項目。

2019年,看著中國創(chuàng)新藥行業(yè)如日中天發(fā)展的朱忠遠不再甘心只做一個旁觀者,下場親自操盤。當時,大部分國內創(chuàng)新藥還沉浸在PD-1千億市場的泡沫中,朱忠遠卻前瞻性地選擇了尚未爆火的ADC賽道。

從后視鏡的視角觀測,正是當時的這一選擇為映恩生物日后成為ADC黑馬奠定了基礎。而這一切并非偶然。

在2023年的一次訪談中朱忠遠談及:“作為創(chuàng)始人,對ADC的關注可以追溯到八九年前甚至更早,當時我們做過系統(tǒng)性研究,但是沒有下注。”2018年,第一三共公布ADC的臨床試驗數據公布,讓朱忠遠意識到ADC“蝶變”臨界點即將到來,立刻行動起來,將公司的戰(zhàn)略重心聚焦到ADC賽道。

選對了方向固然重要,但創(chuàng)始人朱忠遠從事創(chuàng)投行業(yè)二十年所積累下的人脈,對映恩生物的快速發(fā)展同樣重要。在成立次年,公司就獲得了朱忠遠老東家通和毓承的A輪融資。

在隨后的數輪融資中,映恩生物吸引了禮來亞洲、華蓋資本、阿斯利康中金、中新創(chuàng)投等不少知名創(chuàng)投機構和產業(yè)資本的加入。在IPO前,映恩生物共經歷4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達1.38億美元。公司的投后估值也由1450萬美元上升至2.7億美元。

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動用這些人脈也需要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這些投資者獲得的股份不少是可轉換優(yōu)先股。這可能直接影響映恩生物的負債情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總負債為26.24億元,其中流動負債總額為25.61億元。同期,公司的總資產為15億元,現金及其等價物為11.3億元,已負擔不起任何股票贖回要求。

為此,映恩生物與這些投資者簽署了對賭條款,約定贖回權在映恩生物遞表時已終止,但若公司撤回IPO申請、IPO失敗以及遞表后18個月屆滿時,贖回權可再次行使。

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好在這一次,映恩生物涉險過關。

但對于映恩生物而言,用IPO化解對賭風險并非故事的結局。映恩生物龐大的管線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2023年至2024年,映恩生物研發(fā)成本及開支分別為9.87億元和19.93億元。在沒有產品商業(yè)化的當下,融資和BD交易帶來的現金,難以無法長期維持公司的研發(fā)和運營工作。

雖然公司license out交易不斷,但拿到手的終究大部分都是首付款。在ADC藥物競爭越發(fā)激烈的情況下,超50億美元的里程碑款還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什么時候能拿到,能拿到多少都還是未知數。

決定映恩生物投資價值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盡快將BD管線的潛力兌現,這將是朱忠遠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原文標題 : 映恩生物IPO,一場資本對賭下的造夢游戲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