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已是常態(tài),誰打開了日系車企造假的“潘多拉魔盒”?
從高田公司的“死亡氣囊”、神戶制鋼數據造假,到目前的汽車排放造假,“日本制造”神話破滅。
8月9日,據日本政府方面稱,在尾氣排放測試和燃油經濟性方面,馬自達、鈴木和雅馬哈三家車企在本土市場存在數據造假。外媒報道稱,這是馬自達及雅馬哈首次暴露出產品品質管理的問題。
據悉,在新車出廠前的尾氣及燃費測試中,3家車企均將無效測定數據視為有效數據。當日下午,3家公司召開記者會并作詳細說明,并進行了公開道歉。受此消息影響,三家車企股價均呈現(xiàn)出下跌,鈴木和雅馬哈股價在午后下跌超過5%,馬自達股價下跌1.3%。
《讀賣新聞》稱,這次出事的馬自達及雅馬哈為首次在品質管理上暴露問題。但問題得以暴露是因為在近年來這波“日系車集體造假”,使得日本交通省下令調查國內23家汽車與電動車制造商。
對于此次“造假事件”,在此前的新聞發(fā)布會上,鈴木首席執(zhí)行官鈴木俊宏表示,“我深表歉意并將努力防止再次發(fā)生!辈贿^鈴木俊宏表示,雖然這些車的監(jiān)測數據造假,但“并未在實際情況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以當初并沒有決定召回。
消息顯示,自2012年6月以來,鈴木已有12,819輛樣品車進行了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測試,其中約有50%車輛檢測不當。
另外從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報告中得知,相關部門本次抽查了雅馬哈335樣產品,發(fā)現(xiàn)其中有2%沒有走標準檢測流程。日本馬自達的記者會雖然單獨舉行,但從抽樣結果來看,遭數據篡改的馬自達汽車比例為4%。
事實上早在2016年4月,日系車企就已經開始頻繁陷入造假風波。
日本三菱汽車工業(yè)公司承認,在燃油經濟性測試中有“不當”行為,對汽車燃油效率和油耗數值均有“夸大”,共涉及62.5萬輛汽車。同年,鈴木汽車公司承認在其2010年后款車型燃油測試中采用不當的測試方法,涉及車輛達214萬輛。
今年3月份,斯巴魯公司承認了新車在出廠前的最終檢查中存在篡改燃效及尾氣數據的違規(guī)行為,4月斯巴魯公布了關于篡改新車燃效及尾氣檢查數據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篡改燃效及尾氣數據行為是在質檢員班長指示下進行的,持續(xù)時間可能超過15年。
7月9日,日產汽車承認對其在日本銷售的19款車型的尾氣排放和燃油經濟性進行了不恰當的測量,這是該公司一年內在其檢查過程中第二次發(fā)現(xiàn)不當行為,并表示將采取適當行動以防止未來再發(fā)生此類事件。不過就在同一天,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透露,日產開始造假的時間至少始于1979年,這意味著日產的造假行為至今已經持續(xù)了接近40年”。
另外,作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神戶制鋼丑聞牽一發(fā)動全身。事件波及了日產、斯巴魯、馬自達和鈴木等等,這些公司均在去年承認使用了神鋼問題產品。但他們都表示“問題車輛”主要是在日本國內市場銷售,海外市場并沒有出現(xiàn)問題。
自從頻繁陷入“造假”風波后,日本政府已下令車企進行更嚴格的檢查。此前德國大眾“排放門”已經波及全球1100萬輛汽車均存在排放測試造假,也使全球范圍內更加關注車企排放數據審查。
不過除了排放造假問題之外,日本汽車業(yè)近年來還一直受困于質量問題。
高田公司的氣囊安全缺陷問題在2009年開始全面爆發(fā),當時美國的一輛本田雅閣在發(fā)生相撞后,彈出的安全氣囊中的金屬片劃破了司機的頸動脈,令其失血身亡。高田公司在2017年申請破產保護。隨后,因氣囊問題而召回的1.2億輛汽車幾乎覆蓋了所有主流車企,日系車的召回量居首。
對于此次系列造假事件,鈴木總裁Toshihiro Suzuki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的大量產品處理不當,我們會認真對待它。同時我們未能以正確的方式教育我們的員工,是我們的失職”。日本交通部長石井慶一補充道:“這種情況讓用戶對汽車質量和汽車制造商的質量感到焦慮,這是非常令人遺憾”。
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制造業(yè)造假丑聞不斷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日本國內市場的停滯以及中國、韓國市場的競爭加劇,許多工廠削減了成本,減少了對全職工人的依賴,越來越多地開始使用“非正規(guī)”員工——臨時工、兼職人員和短期合同工來完成一些工作。這些非正式員工可以幫助公司削減成本,調整員工隊伍,但這也導致了工人在工廠車間的操作不熟練,降低了標準,增加了錯誤和事故的可能性。
而相關部門對其他公司的調查結果還未出爐,暗示其中可能還有更多的日本車企存在問題。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