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華為CC架構:“平臺+生態(tài)”打造全新汽車未來
在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就汽車業(yè)務公開發(fā)表演講,并且接受媒體采訪。這是自4月份的上海車展后,徐直軍在短短半年內第二次對外解讀華為汽車業(yè)務。
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華為汽車業(yè)務首次公開亮相。彼時,徐直軍解讀的焦點在于說明華為何要做汽車業(yè)務:汽車產業(yè)與ICT產業(yè)的融合。現在,徐直軍則詳細解讀華為汽車業(yè)務做什么:總結就是“一個架構為基礎、三個平臺為發(fā)展重點、聯接和云服務并舉”。
一個架構指的是華為提出的“計算+通信”的CC架構,三個平臺指的是MDC智能駕駛平臺、CDC智能座艙平臺和VDC整車控制平臺,聯接指的是華為智能網聯解決方案,解決車內、車外網絡高速連接問題,云服務則是基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如在線車主服務、娛樂和OTA等。
這里面最值得關注的是CC架構,基于CC架構,華為用三大平臺分別在車輛的駕駛功能、車主和乘客服務、整車控制上發(fā)力。在車智君看來,CC架構本質上是革新了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和計算架構,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讓智能網聯汽車迎來黃金的發(fā)展期。
01
為什么需要CC架構?
汽車行業(yè)傳統(tǒng)的EE架構,采用的是總線+分散控制的架構,這種架構最初是可行的,因為ECU數量少——1993年,奧迪A8使用了5個ECU。隨著車輛電子化程度增加,車內ECU數量迎來爆發(fā)式的增長,豪華車超過了100個,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不同的ECU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導致算力不能協同、互相冗余;不同ECU不同的嵌入式OS和應用程序,導致無法統(tǒng)一維護和OTA升級,第三方應用開發(fā)者更無法與硬件進行便捷編程;ECU數量的急速增加,增加了內部通信需求導致線束成本和裝配成本增加。
汽車行業(yè)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理解,大多來自特斯拉Model S以及后續(xù)車型。在特斯拉出現之前,汽車更新一個導航軟件都需要回到4S店,當特斯拉通過OTA的方式,不斷為旗下存量車提供更好的娛樂服務、增強AutoPilot輔助駕駛能力、甚至是提高車輛性能(如加速更快、續(xù)航里程更長),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科技體驗的同時,也讓汽車行業(yè)深感震驚!
但Model S上市已有7年,市面上難以尋到一款與特斯拉在駕駛體驗、娛樂體驗、用戶體驗等方面媲美的車型,即便是特斯拉中國學徒的造車新勢力,由于時間和技術積累問題,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究其原因在于汽車行業(yè)一直都是依賴供應商技術發(fā)展,造車新勢力也是如此,但沒有任何一個供應商,可以為整車企業(yè)提供完整的從底層架構到駕駛體驗、娛樂體驗和車身控制的整體解決方案。特斯拉能提供,是因為這些都是特斯拉自身完成的工作。
智能網聯汽車對OTA、對軟件編程、對車內高速通信的需求,總線+分散控制的傳統(tǒng)EE架構是無法解決的。華為認為,這需要分布式網絡+域控制器的架構才能解決上述問題,讓汽車真正走向智能網聯汽車。華為的CC架構,可以做到軟件可升級、硬件可更換、傳感器可拓展。
這也是目前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車企希望追趕特斯拉的步伐,為用戶提供智能網聯汽車,這就需要全新的架構,以滿足用戶希望通過OTA技術帶來的在駕駛、服務和娛樂方面的全新體驗。
02
基于CC架構的三大平臺
華為提出的CC架構,用分布式網絡+域控制器的架構,將車輛分為三大部分:駕駛、座艙和整車控制,并推出了三大平臺:MDC智能駕駛平臺、CDC智能座艙平臺和VDC整車控制平臺。華為通過提供芯片+操作系統(tǒng),將上述三大平臺的每一個平臺都打造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按照官方的說法,在MDC智能駕駛平臺上,昇騰芯片+智能操作系統(tǒng)是基礎,通過傳感器生態(tài)、智能駕駛應用生態(tài)和執(zhí)行部件生態(tài),將來實現智能駕駛。在傳感器生態(tài)上,華為將自研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在智能駕駛應用生態(tài)上,華為將希望合作伙伴基于MDC,開發(fā)算法和應用;在執(zhí)行部件生態(tài)上,華為希望打造接口標準,讓MDC與執(zhí)行部件更容易配合。
業(yè)界對華為要研發(fā)激光雷達的信息很震驚,實際上華為研發(fā)激光雷達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玩家,F在激光雷達技術正在從機械式向MEMS、純固態(tài)發(fā)展,甚至有玩家宣布了純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量產計劃,激光雷達只有經歷慘烈的價格戰(zhàn),價格降下來才能讓自動駕駛真正實現。例如,在媒體采訪時,在激光雷達的價格上,徐直軍提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數字——數百美元,這也是激光雷達行業(yè)的共同目標。
在CDC智能座艙平臺上,華為將基于智能手機麒麟芯片+鴻蒙OS,打造智能座艙平臺,除了提供娛樂服務,未來自動駕駛實現后,會有更多的乘客服務和安全服務;在VDC整車控制平臺,也就是智能電動平臺,華為將開發(fā)一個MCU,以及一個整車控制操作系統(tǒng),并將這個整車控制操作系統(tǒng)開放給車企,讓車企基于VDC平臺做好差異化的整車控制。
基于華為CC架構的上述三大平臺,將會給汽車行業(yè)帶來巨大的改變。“計算+通信”的CC架構,每個平臺都有各自的芯片,提供該平臺的計算能力,用于CDC座艙平臺的是麒麟芯片和用于MDC平臺的是昇騰芯片,將在2020年提供車規(guī)級版本,至于VDC整車控制平臺的芯片則正在開發(fā)中。
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需要360度實時感知,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的數據要實時、高效的傳到MDC,這就需要高速以太網絡,用通信的語言來說,需要10G接口,甚至25G 、100G接口,傳統(tǒng)EE架構不太可能實現的,需要走向計算+通信的架構,也就是CC架構。
目前,華為正在研究滿足車內場景需求的以太交換機技術,這就是車內通信;車外通信則是華為的4G、5G和V2X,對于ICT巨頭來說,華為在這方面的能力不容置疑。
03
行業(yè)參與者怎么應對?
華為提出的“計算+通信”的CC架構,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華為的兩大優(yōu)勢:海思提供的芯片計算能力,傳統(tǒng)通信業(yè)務積累的技術能力。再加上華為在研發(fā)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在做電池BMS管理系統(tǒng),申請高精度地圖資質等等。
似乎華為是無所不能的存在,實際上并不是。本質上,華為的強項在與電信號、與光電子相關的產品。徐直軍直言:讓華為去做底盤、發(fā)動機等機械部件,打死也做不出來;電池也不做,那是化學領域的事情;申請地圖資質,是為了合法測試,地圖數據還是和四維圖新進行戰(zhàn)略合作。
整車企業(yè),以及整個產業(yè)鏈的其他參與者,包括華為涉足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BMS、芯片等產業(yè),或者華為并不涉足的機械零部件產業(yè)、電池產業(yè)、地圖產業(yè)等,在有華為存在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發(fā)展呢?
對于整車企業(yè)來說,華為提供的CC架構、三大平臺、車內通信和車外通信,甚至還有云服務,都是車企造出智能網聯汽車需要的部分。但是,都用華為的產品,車企也會覺得受人控制而失去供應鏈安全和議價能力。
讓車企從零開發(fā)一套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的架構,并且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身控制提供接近甚至超過特斯拉的體驗,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不一定做得出來,因為企業(yè)的基因是不一樣的。
但是,按照以往車企希望用不同的供應商的思路,可能是造不出智能網聯汽車的,正如前面所述,特斯拉是自己搭建的架構,自己開發(fā)的操作軟件,自己開發(fā)的BMS,現在開始有了自己的自動駕駛芯片,所以才能提供無與倫比的體驗。
有一種觀點認為,特斯拉之所以自研,是因為原有的汽車產業(yè)鏈沒有合適的供應商,當行業(yè)有合適供應商的時候,供應商的成本比特斯拉成本更低、產品更好的時候,特斯拉也會采用供應商的策略。本質上,這是市場競爭、消費者選擇的結果。當然了,特斯拉也很有可能會成為供應商,對外銷售其擅長的零部件產品。
華為強調的是做好平臺、生態(tài)、標準和接口,并且可以根據不同的車企、不同的車型提供不同的產品,這是化解車企擔憂的一種方式。車企也可以基于華為的平臺和生態(tài),發(fā)揮自己服務客戶的優(yōu)勢,建立屬于自己的用戶層面的競爭力,這就是品牌價值。
對于產業(yè)鏈的參與者而言,需要考慮的是,是否加入華為的生態(tài),參考加入蘋果生態(tài)的供應商和開發(fā)者,同樣是可以賺到屬于自己能力的利益。能賺到錢的前提是自己的產品比別人好、成本比別人低、有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別人不做。這句話奉獻給所有的產業(yè)鏈參與者和投資者。
華為基于CC架構提供的智能網聯汽車能力,或許能加速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讓智能網聯汽車走向千家萬戶,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體驗和服務更好的智能網聯汽車服務。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7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
10 瘋狂智駕,踩下“剎車”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4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