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北京or上海,誰更“急需”新造車?

2022-02-25 18:36
C次元
關注

02

北京:需要有人承接

兩天前,2022北京冬奧會圓滿落下了帷幕。

回顧近半個月的點點滴滴,我們見證了開閉幕式在張藝謀指導下的娓娓道來,見證了谷愛凌、蘇翊鳴勇奪金牌后的謙遜與自信,更見證了北京作為少有的“雙奧城市”,繼2008年之后,再次向世界毫無保留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

身處當下這個時代,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因為祖國的愈發(fā)強大,由衷地感到自豪。

殊不知,類似的情緒,也延伸到了汽車板塊。就像在文章《自主,兵臨城下|圍攻BBA》中提到的一樣:當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勢力造車,在有了“電動化”作為推手,已然開啟了猛烈上攻的進程,而目標正是長期占據(jù)豪華車市場幾乎“一壁江山”的BBA們。

更加有趣的是,談到北京汽車工業(yè)布局,恰好完全能夠對應上述一段描述。

北京奔馳,作為整個北汽集團絕對的利潤來源與銷量,雖然遭遇波折,但仍繼續(xù)以十分強勢的終端表現(xiàn),充當著“搖錢樹”的作用。

北京現(xiàn)代、北汽新能源,作為合資與自主品牌,漸漸落后于大盤的弱勢代表,不約而同的陷入到困境與掙扎中。

惡性循環(huán)之下,它們所遺留下的基盤與殘局,急需找到新鮮血液,盡可能地進行承接。就此引來新勢力造車,試圖借助它們之手,重新喚醒整個北京汽車版圖的活力。

所以能夠看到,近日,集度已經正式將總部選址,敲定在北京自貿試驗區(qū)高端產業(yè)片區(qū)亦莊創(chuàng)新大廈。

去年,作為長城孵化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龍同樣將其總部,由上海整體搬至北京。

而在2022北京“兩會”期間,明確指出,推動小米汽車開工、理想汽車建設是這座城市接下來的重點工作之一。

2021年10月,理想北京綠色智能工廠在順義區(qū)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60億元。按照規(guī)劃,該工廠會在2023年下半年建成并投產,一期將實現(xiàn)年產10萬臺純電動汽車的產能。

2021年11月,小米汽車正式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將分兩期建設整車工廠,預計工廠累計年產量30萬輛,首車將在2024年下線并實現(xiàn)量產。

種種舉措背后,指向的共同目標則是《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汽車電動化率由目前的6%提升至30%。

作為參考,據(jù)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40萬輛。換言之,5年時間,還需實現(xiàn)160萬輛的凈增量。想要達成,絕沒有什么輕松可言。

畢竟,相比上海擁有新勢力造車的“百花齊放”,北京目前真正能夠依靠的品牌,依然只有寥寥數(shù)家。

而接下來,怎樣吸引更多新入局者的到來,則是擺在這座城市面前,一道不小的難題。如若不能較好的解決,很有可能會拖累,其汽車工業(yè)版圖“煥新”的整個過程。

文末,仍然想說,每當打開搜索引擎,將“北京與上!钡年P鍵字輸入其中,關于誰更勝一籌的話題,總是會出現(xiàn)在首頁之中。

我們也習慣了從交通便利性、城市建設、經濟產值、文化、環(huán)境甚至生活幸福感等各種維度,去比較兩座城市,究竟孰高孰低。

就此重新回到本文標題所拋出的疑問,《北京or上海,誰更“急需”新造車?》

答案看似集中在:二者都很需要,但目的有所交集,也有所不同。

一個是希望新勢力造車能成為它的名片,一個是希望新勢力造車能承接過去遺留下的東西,并煥新未來。

至于我的那位表弟,早已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自己最終做出選擇那座城市的列車……

       原文標題 : 北京or上海,誰更“急需”新造車?

<上一頁  1  2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