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第一膜”再沖上市!東岳氫能IPO上演“閃電重啟”
作者 | 柯陽明
編輯 | 楊銳
排版校對 | 甘惠淇
01
3月11日,據證監(jiān)會官網顯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岳氫能”)的上市輔導狀態(tài)由“輔導備案”變更為“撤回輔導備案”。這意味著著這家氫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yè)再度折戟于IPO輔導階段。
然而,僅僅一天后,東岳氫能便閃電般地重新在山東證監(jiān)局完成輔導備案,并將輔導券商從中信建投更換為中信證券。這一番操作,不由讓市場上的投資者感到疑惑。
資料顯示,東岳氫能是氫能核心材料領域的技術獨角獸企業(yè),成立于2017年12月,位于山東淄博市桓臺縣,是東岳集團“氟、硅、膜、氫”四大核心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岳氫能依托東岳集團在氟硅材料領域的深厚積淀,專注于氫能核心材料的研發(fā)與生產,主營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質子膜、水電解制氫膜、液流電池膜等。其中,質子交換膜生產線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生產線,可滿足全國市場60%的需求,曾被稱為”氫能第一膜”。
2022年,東岳氫能被山東省認定為“獨角獸”企業(yè),估值達到68.04億元。2025年2月,公司啟動了300萬m²/a全氟質子膜及配套化學品項目,總投資5.6億元,計劃2028年投產。項目涵蓋液流電池膜、燃料電池膜、水電解制氫膜等多個領域,將進一步鞏固其在氫能材料領域的領先地位。
盡管東岳氫能在技術上處于行業(yè)領先,但其IPO之路卻充滿波折。從2020年首次啟動科創(chuàng)板IPO,到2025年再度重啟輔導備案,五年間三次沖擊資本市場均未成功。
東岳氫能的IPO之路始于2020年10月,當時公司與中信建投證券簽署科創(chuàng)板IPO輔導協(xié)議,試圖依托其在質子交換膜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登陸科創(chuàng)板。但2022年5月完成首輪輔導后,由于控股股東新華聯控股破產重整導致實控人變更,上市計劃被迫擱置。
隨后,2023年9月,東岳氫能重啟IPO輔導,但僅一年后,又因股權結構變動和募投項目合規(guī)性問題再度折戟。
據天眼查顯示,2024年9月,東岳氫能創(chuàng)始人張建宏將其持有的北京旭日、淄博景氫碩兩家股東合計約36%的出資份額轉讓給張珂,使得張珂的出資金額達到了37.0553%,成為東岳氫能當時的實際控制人,當時各大媒體紛紛表示張建宏要從中“退隱”。
但奇怪的是,根據最新輔導備案顯示,張建宏控制東岳未來氫能35.50% 的表決權,是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其中張建宏通過北京旭日、齊魯基石創(chuàng)投、淄博曉望企業(yè)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分別控制東岳氫能22.02%、9.81%和 3.67%的股份。
這樣和此前2024年9月張建宏將股份轉給張珂相對比,就顯得有點不一致了。也有可能是之后雙方又進行了股權轉換,天眼查還沒來得及更新,或是其他的原因,這其中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東岳氫能的股權結構一直是其IPO進程中的核心問題,公司目前共有41位股東,股權十分分散。
此外,東岳氫能的股權演變與母公司東岳集團的控制權爭奪密切相關。2007年東岳集團上市前,新華聯控股的傅軍取代創(chuàng)始人張建宏成為實控人,東岳集團也借著新華聯控股的力量成功港股上市。
但2020年后,新華聯控股因債務危機破產重整,傅軍退出東岳集團的掌控,創(chuàng)始人張建宏逐步重掌話語權。
02
資料顯示,東岳氫能背后的東岳集團由張建宏在1987年創(chuàng)立,創(chuàng)始人張建宏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堅定的科技創(chuàng)新理念,帶領東岳集團在氟硅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一路從一家鄉(xiāng)鎮(zhèn)化工企業(yè)發(fā)展成為現在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產基地。
1986年,張建宏發(fā)現濟南化工廠拆除的兩臺舊轉爐生產的“無水氟化氫”市場前景廣闊,于是將設備運回桓臺,創(chuàng)建了東岳集團的前身——濟南化工廠桓臺分廠。1999年,他促成東岳集團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成功研發(fā)出新型環(huán)保制冷劑,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2002年,東岳集團建成中國第一套單體年產3000噸聚四氟乙烯裝置,奠定了其在“塑料王”領域的領先地位。2006年,張建宏果斷上馬有機硅項目,目前東岳集團的有機硅產能已躋身國內前三強。
此外,張建宏的科技創(chuàng)新理念不僅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對國家重大需求的響應上。2003年,他組織團隊攻克氯堿離子膜這一世界級科技難題,徹底解除了中國氯堿工業(yè)的產業(yè)安全威脅。2010年,東岳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成功開發(fā)出高性能燃料電池質子膜,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為量產氫燃料電池車提供膜材料的企業(yè)之一。
在這發(fā)展過程中,東岳集團于2007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并且在2006年還成立了山東東岳有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岳硅材”),該公司是一家專業(yè)從事有機硅材料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yè),產品主要包括硅橡膠、硅油、硅樹脂、氣相白炭黑以及有機硅中間體等。
目前東岳集團通過子公司間接控股東岳硅材77%的股份。
并且東岳硅材早在2020年3月,通過分拆上市的方法,成功在深交所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據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9月東岳硅材的營收分別為67.34億元、48.01億億元、40.2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111億元、-2.711億元、8859萬元。2023整體業(yè)績可以說符合這幾年硅業(yè)的發(fā)展。
而母公司東岳集團2024年表現還不錯,2024年東岳集團營業(yè)收入為141.8億元,同比下降2.15%;但凈利潤為8.108億元,同比增長14.55億元,營收減少,但凈利潤在增加。
也就是說,截止到目前,張建宏一手創(chuàng)辦的“東岳系”已經有了兩家上市公司了,倘若東岳氫能能夠成功上市,那么“東岳系”將擁有三家上市公司。
但東岳氫能除了自身股權原因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影響上市的因素。據中信建投2024年7月披露的第三期輔導報告顯示,東岳氫能募投項目存在環(huán)評手續(xù)未辦理完畢的硬傷,因此募投項目合規(guī)性問題也是其IPO受阻的重要原因。
此外,當前氫能行業(yè)發(fā)展急需資金支持,且氫能產業(yè)投資周期長、政策審批嚴,相應的投資回報在短期內很難看得到,因此導致很多氫能企業(yè)業(yè)績很難看,大多數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并且有著應收賬款占比高、資產負債率高的特點,而A股對上市企業(yè)要求很高。
另外,目前已上市的氫能企業(yè)也身處困境,急需資金支持,如此前氫能第一股億華通。(詳情可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氫能第一股”易主背后:大同首富張國強“賣身求存”,邢臺“隱形”富豪收獲第三家上市公司?》)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氫能企業(yè)因為自身難以達到A股上市要求,被迫選擇港股上市。因此本次東岳氫能能否克服自身股權頻繁變動以及行業(yè)自身難點,最后能否成功在A股上市還需要觀察。
原文標題 : “氫能第一膜”再沖上市!東岳氫能IPO上演“閃電重啟”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 我國西部15省市共謀千輛級的氫能汽車,國際船舶領域開啟萬億級的綠氫市場空間
- 2 營收暴增183.89%!又一氫能龍頭一季報出爐
- 3 中央3年共撥付超50億元,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5虎”格局出現!
- 4 周期表上的鄰居,助力光解水制氫效率提升15倍
- 5 跌幅收窄!3月氫燃料汽車產銷數據出爐
- 6 全球航運關鍵談判:減排路線圖確定,特朗普輸給了氫基能源
- 7 擦亮眼:氫能源概念還遠未成熟
- 8 行業(yè)最困難時國家出手!我國首條跨區(qū)域氫能重卡干線在西部開通
- 9 增資20%!汽車巨頭12億力推氫能業(yè)務爆發(fā)
- 10 國家能源局吹風,預計將有氫能產業(yè)發(fā)展接續(xù)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