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好刷牙容易引發(fā)大腦加速萎縮
文/陳根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好好刷牙。不僅是因為不認真刷牙或不經常刷牙會帶來一系列的口腔問題,比如齲齒、牙周炎等。更嚴重的是,經常不刷牙與多種疾病發(fā)病和死亡風險升高相關,包括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肝硬化等;甚至,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清除掉口腔細菌,它們還會進入血液、激活炎癥因子,從而誘發(fā)或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
對于牙齒健康,可以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來形容。據(jù)日前發(fā)表于《精神病學》雜志的研究報告顯示,牙周炎、牙齒脫落與大腦中的海馬體——一個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的腦區(qū)——的萎縮相關,至于是否直接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牙齒脫落導致的咀嚼能力下降很可能會引發(fā)腦萎縮;尤其重度牙周炎患者,每多一顆牙齒,炎癥就會越嚴重一分,從而加劇腦萎縮。
那么,牙齒數(shù)量與大腦形態(tài)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lián)呢?在最新研究中,日本研究團隊評估了在不同的牙周炎狀態(tài)下,海馬體體積變化與牙齒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該研究實驗以172名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志愿者為對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7歲,在研究開始時均未表現(xiàn)出認知衰退的癥狀。在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對志愿者進行了牙科檢查與記憶測試,并在研究開始時以及4年之后,分別對他們的腦部進行了磁共振成像掃描,以檢測海馬體腦區(qū)的體積變化。
在實驗觀察中,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患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中老年人群,牙齒數(shù)量與大腦左側的海馬體體積變化相關。其中,對患有輕度牙周炎的人群,牙齒較少與左側海馬體萎縮速度較快相關,這似乎對應了咀嚼能力下降導致的腦萎縮。而對于重度牙周炎患者,擁有更多牙齒與左側海馬體更快的萎縮速度相關,同樣對應了炎癥對腦萎縮的影響。
研究還揭示了牙齒數(shù)量、牙周炎程度與左半球海馬體形態(tài)的關聯(lián)。這讓我們明確地了解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因口腔清理不及時而患上牙周炎,腦萎縮的風險也隨之上升。而對于有研究提出嚴重的牙周炎要保留牙齒以提升咀嚼能力的建議,最新研究揭示了這些牙齒與海馬體萎縮的相關性,提示或許需要拔除嚴重感染的牙齒、安裝假牙以降低腦萎縮與癡呆癥的風險。
原文標題 : 陳根:不好好刷牙容易引發(fā)大腦加速萎縮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技術文庫